但真理是具体的,魔鬼隐藏在细节之中。
政府少折腾,让市场动态博弈来说话,是监管成熟的一种体现。二是经济周期的复苏,将为主板市场提供支撑。
TMT行业(电信、媒体、科技)、节能环保等板块大放异彩。这对我们有两点启示:一,创业板泡沫破裂并非不可容忍。第一财经的证券类节目《今日股市》从创业板指冲上一千点后就反复质疑市场还能走多远?但股指仍一如既往地前行。但可能也只是中等级别的调整,创业板行情的真正终结或许要等到本轮全球经济复苏的路径和驱动力发生根本改变(中国证券报,2013年9月9日)。中国股票历史上有8次IPO暂停,到目前为止,5涨3跌,并且最近3次都是上涨,这无疑表明暂停IPO对价格的下跌具有缓冲作用。
内容摘要:一年来,创业板市场表现牛冠全球,原因何在?创业板的强势是否可以维持下去?本文通过梳理千余份报纸期刊文章,分析了产生创业板牛市的10种原因。吴晓兵在"逃离创业板"一文分析到,目前的创业板大股东更有条件操纵股价:一是手中持有大量待解禁的股票,连收集筹码这一道程序都省了。这个比较复杂,为什么?首先,当年规定宅基地的用途是自用。
现在我们能计算的,还是一些金融机构的杠杆率。从8%滑到7.8%,然后7.4%、7.5%,我想在7.5%定价,你说没事,那我是不是要在7%定价?如果你还说没事,他可能就停下来持续观望了。第四,监管部门和评级机构对一些高风险的衍生品也没有做出准确的风险识别,这也是我们监管的一个缺陷。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到现在已经有5年了,我认为还需要3至5年的时间才能结束衰退,也就是说我们会经历十年的衰退,以补偿十年的透支。
地方上还有债务窟窿吗?我不知道。这次钱荒的根子,一是政府平台,二是房地产高息借钱。
第三块是农村建设用地,原来是干乡镇企业的,现在是城镇化。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到6%,最低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我觉得,这还需要研究。这是按照十二五的一个路线图。
会前张院长(编者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张春)说,要成立一个研究所,把金融业的数据做梳理、定义做一个连续的产品,每年发布。真的是宅基地,如果改性了,增值钱也不能都归你。本文根据作者9月1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名家讲堂的演讲实录整理而成,经作者审订。银行出了问题需要主权政府的财政支持,虽然我们试图要解决这个问题,尽量不要出问题。
只要这个方向对就对,条件成熟就推,我觉得也好。第一个是政府融资平台,大约是9.7万亿元的规模,现在有三个数字,一个是国家发改委的数字,一个是银监会的数字,一个是审计署的数字,我个人比较相信银监会的数字。
如果企业的债务是软约束,那企业就会不断地举债。第四,金融布局,这主要和中国有关,和新兴市场有关,和发达经济体的关系不大。
我还是比较喜欢看M2,这么多年来据我们观察,M2增长率和GDP增长率是相关的。商业银行,把这个业务批发给他,他再去贷。你不是想短期炒一把吗?但是,市场是自由的,买东西不能限制,不能限价、限购,不是偷来的钱为什么不能买?这样长久不了,但短期炒卖可以把印花税提高。我在很多场合算过这笔账,他们都说我算得不错。不管政府加息也好,加按揭也好,包括印花税、房产税等等,都可以做。所以一些企业家在搞资本转移,也有李嘉诚撤离内地的说法。
你选择了这个可能对那个造成损害,要均衡一下。那短期在什么点定价?不知道。
如果经济一直在下滑,政府说不要紧,中国经济增速就是要下滑的,我们可以承受。一个是说,以后要把资产价格,不可贸易产品价格纳入进来。
日本上个世纪60年代可以这么做,中国现在成本这么高,不行。发展经济是要有一个大产业链的,需要靠大企业整合。
我们现在看到美国比较好、欧洲企稳、日本出现短期景气,但他们都有各自的问题。可能会拿出一个滚动式的方案,两年搞一个,再两年搞一个,这也不一定是坏事。制度改革的另一个问题是提高资本充足率,巴塞尔协议第三阶段对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做出新的规定,进一步限制高杠杆率,它对证券业、保险业也产生了影响。还有一个问题,回到用途的概念,任何一个房产和土地,它的价格和用途是连在一起的。
客观事物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移的。我们都担心泡沫会破,但总是破不了,还是在涨。
我们先给杠杆率做一个定义,就是企业的总资产和净资产之比。对于危机是否已经进入了后危机期,还是没有结束?还有争议,最近IMF等认为还不能说结束,我认为,现在的经济状况和爆发期相比,已经进入了另一种阶段。
万一投资失误,就没有养老的钱了。以中口径来说,初步计算,债务和GDP之比大概67%左右,也不算很小。
我们要客观了解,哪怕是抽样了解。三是对金融机构的规模严格限制。而商业银行只是做存款,不要求去做投资。题目是《后危机期的全球金融业》,我点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结构,一个是制度。
但之后出现了金融风暴,就不再说这事了。从全球实践来看,各国普遍采取了双重标准,即最低资本要求和偿付能力资本要求。
银行贷款总额现在大约是65万亿元,可能比这个多一些,因为今年的数字我没有完全跟踪。下面讲一下制度问题,主要是监管。
还有城投债,中国市场未到期城投债余额达2.5万亿,当然还有表外资产,影子银行我就不再说了。给大家足够时间认识,中国的事急也急不到那个程度。